top of page
Anchor 10

材質課程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金工

 

「謎」,是藝術家共通的性質,是創造性的手段之一。

 

金工分門別類,有金工創作者、工藝師、珠寶設計等等,而這些又可以再分的更細,有人也慢慢的講求單一技法。以工藝為主為主要行為的人,最終講求手工性,是無法被取代,手藝的技巧與貫通,也是需要時間的學習。至於金工把我塑造成為怎樣的人?應該是我塑造金工吧!也是我喜歡金屬工藝才來學習、探索的不是嗎?其實,以我個人也在學習摸索的階段,也因為這領域甚大,如果有相關技術和領域,能學習盡量學習。

 

另外,以「藝術家」這個名詞對我們來說都瞭解,但是對於其他非藝術領域的人,就沒有藝術性與創造性行為嗎?現在越來越多的跨領域結合,不管是藝術或市場性趨勢,都是在尋求新的可能性出現。任何人都有可能是藝術家,只是對於自己本身處於的專業性質。

 

我們的工作室的確是最好的環境,應該是說學校採一對一的教學方式,這就是老師將每個學生不同讀屬性來做思考與傳授,可培養身為藝術獨立思考的最大成效。我們的意識、行為、言語、等等都可以達成共通形式的連貫。但是唯有藝術,他是將每個人獨立切開,探求最深層的面目。這樣的東西就好像存在過,又不存在的感覺,也就像是藝術共通的語言。這樣的感覺,以我們世界來說最貼切的就是「宗教」。

 

用「宗教」的形容,來自於精神性的開端,也正是知識性的解讀,所形成一個個分門別類的藝術形式;至於自己屬於哪領域?只是個人透過這樣(形式)的管道,來去向不同的領域相互對話。

 

—侯緯宸

 

 

 

創作來自於渴望,把自我的見解與情緒等以某一種形式產生,我們稱他為作品,我認為創作一場不斷的自我對話,永遠接不完的句子,然而有時也確是一種情緒的衝動造成,也稱得上是一個情感的抒發地。

 

創作就像大海般,浩動而又平靜,撼動大海浪潮的環境就像我們自身的感官,隨著感官知覺令這海扭曲與攪動,而海底下又是另一個奇幻世界,一層一層的影像,目不暇給,這是我目前認識到名為創作的意義。

 

進入金工創作的脈絡裡頭,一開始感到很難適應,從平面走向立體,而立體再加上金屬材質,讓人十分焦慮,而看了許多國內外的藝術家如何用金屬材質創作作品時,才真正踏入了這個世界,雖然我還未真正駐足在裡面,但是利用金屬材質建構出自己腦中的幻想,這令人覺得很沸騰的事,操弄材質的過程中總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發現,這些發現其實能夠更激發出它的潛能,做出一個跟現成物一樣的東西,而再私自加上自己的構想,雖然每個人都能想像,但行動卻又是另一回事,而真正完成的最後,也能提升自己對創作的敏感度。

 

而創作始終最令我著迷的是,創作沒有所謂的界線,小則小到看不見,大則延伸至宇宙之外,我希冀能夠繼續探索直到有取代(?)它的東西下去,我想到了這個時代,我不會去定義它,只能持續地認識它。

 

—藍建華

 

 

 

大一課程基本上會先學到金屬板材類的應用,認識金屬的特性、切鋸銅板、鋁板、銅管,學習如何在金屬之間打鉚釘、做出屬於自己的別針,做出質感輾壓、金屬腐蝕、染色,最後還會學一點很基本的錫鑄造。

 

—李薇

 

 

 

我曾經很好奇,進入學校大門後首見的對稱建築物中,左邊是朝十晚七的南書房跟展場,而右邊建築物二樓總在夜晚獨自挑燈,那染亮原本該是默墨的銅鏡廣場的發光落地窗裡,是什麼空間呢?此外,任何時間點都可能出現的特殊頻率敲打聲日日迴盪在銅鏡廣場,也是個啟人疑竇的問號。

 

那就是金工工作室。在這裡,若能持續對金工保有高度熱忱,基礎技法以外還可能學到焊接、鑲嵌、鑄造、鍛敲、敲花、琺瑯­……等外面要價不斐的課程,無論是應用在身體物件、商業首飾、容器或各種關於金屬的創作都受用無窮,並且透過跟親切有耐心的老師討論能獲得更多啟發。

 

而不絕於耳的金屬敲擊聲響,每一下都是來自於緊握槌子的金工苦力男男女女們,千萬次不懈地輪迴將自己敲槌進作品裡,每一個印記,都是過程中的翹首期盼與勞動,每一個細節,金屬都會好好地放大顯現。

 

雖然手一觸及的那樣冰冷堅硬是不少人對於金屬的刻板印象,但或許就是必須用最炙熱的心去擁抱他的內向吧!而他也必然能迅速地接收到你的溫度。足夠的高溫,如同突破他的心房,能軟化金屬,甚至是熔化為柔情似水卻又熱力四射,甘願為你幻化任何形狀的液態,而冷卻後,又是堅毅的孩子。或許常溫下不柔軟,偶爾使人歇斯底里,但是金屬絕不曲意逢迎沒有真心與熱情的泛泛之交。

 

焦頭爛額時期,可能從落地窗巴望著教職員或閒適的遊客們來來去去,會對作息規律感到羨慕,因為你想征服時間,金工卻始終讓你對日出日落感到緊張,但擁有三、四年級專屬的工作桌與置物櫃,與大家一起訂外食、分享著彼此抽屜拿出的零食消夜,佐配音響的喧囂,即使在崩潰邊緣觸發大家瘋狂的癲笑著,夜色與晨曦,鳥囀和晚風,在你的身後更替著,歸屬感卻好像就在此刻油然而生。

 

—許瀅真

 

 

^ Top

© 2015 by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材質創作與設計系 第七屆系展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