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共生.傷的記憶

傅筠淇

 

 

金工、纖維  尺寸視場地而定

 

 傷,或許是意外,或許是長久以來的疾病

或許是一段無法抹去的回憶

  以人體外傷做為發想,傾聽傷口的故事,作為交換

我將製作屬於傷口的身體物件,於展覽結束後贈予他們

訪談編輯/彭薇

 

 

能歌善舞的筠淇,個性直爽開朗有著細膩的心思。陶瓷組的開朗少女卻也對於纖維有著極大的天賦。自己創個南藝地下舞團,常常在陶瓷工廠拉著坯、聽著音樂就HIGH起來;什麼話題都能聊,電影、卡漫、韓國藝人、K-Pop等等。

來看看多才多藝的筠淇做的作品吧!

 

小編:可以講講你的理念或是創作動機嗎?

 

筠淇:一開始是老師出的創整題目―交換價值。老師出了這個題目後我想了很久,子題是食衣住行育樂,然後我抽到住,就要往住的交換價值這邊發展 。我就看到刺青跟傷疤,就想往這方面延伸。我認為傷疤是住在人體上的。

 

小編:對你來說傷疤是什麼?意義?

 

筠淇:因為本身我沒有太衝擊性的大疤痕,所以想了解別人的傷疤對自己的影響。

 

小編:你覺得,對等的交換是什麼?

 

筠淇:其實評圖的時候很多學長姐問我這個問題,因為我聽了他們的故事,然後把他們的傷疤用作品呈現出來。但是對於我回饋給他們的,好像效果沒有很好,所以有學姊說也許這樣就不算對等的交換。

 

小編:你收集很多個人的故事,有遇到什麼挫折嗎?

 

筠淇:很多人給我很大的傷口,例如:車禍那種皮開肉綻的傷口,但是我想找比較影響心理的。對我來說,就像你(小編)的胎記,從小看到大,不覺得胎記是困擾。但長大後越來越多人用異樣眼光或是一直好奇問你;由別人的反應,慢慢造成心理的不平衡。想要找到心理加生理的傷口雙重傷害,很難!

 

小編:這麼多個傷疤的故事中,有沒有哪一個你最喜歡或是最深刻的?

 

筠淇:我阿嬤手上導管的傷疤!也許是因為她也是我最親愛的人,體會比較深,而且作品呈現出來蠻精緻的,很喜歡!

 

小編:對於作品,你會對於作品的呈現,而有喜歡或不滿意的嗎?

 

筠淇:會阿!因為有些在我的想像中的傷口做出來就會很美很精緻,但有些可能做出來和我想像中的有點偏差;而有些卻會超出我意外的美。所以會影響我對作品的滿意程度。其實也沒有喜歡跟不喜歡啦,只是滿不滿意。

 

小編:因為作品都是纖維跟金工結合,有想過用別的材質嗎?

 

筠淇:傷口主要是用金工的原因是因為它變形程度較小。沒有用陶瓷的原因是因為收縮率太大了!我也比較不太會用陶瓷結合別的材質。用金屬想表達傷口的不太會有變動性,就像傷口就是已經長那樣。用纖維想表達柔軟的媒介。有我的一個想法的堅持:材質系就是要結合材質阿!

 

小編:透過交換故事及經驗,將其轉換為數個微小的物件,傷口與對於當事者所造成的身心靈影響故事,作為發展主軸,材質之間的對話性,在筠淇自身的脈絡當中也扮演著重要的元素,也希望筠淇能發展出更多精彩的計畫再與我們分享喔!

© 2015 by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 材質創作與設計系 第七屆系展

bottom of page